|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探索破解基层信访难题的“海门样本” | ||||
| ||||
| ||||
近日,记者走进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大厅,来自山东菏泽的信访系统干部正在这里开展为期一周的现场学习培训。据了解,这是今年市信访局接待的第四批前来“取经”的地、县市级信访干部。进门右手边是接待窗口,老百姓的诉求在这里反映,也可以通过这里安排相关市领导接待。我市市委、市政府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正逐步探索出破解基层信访难题的“海门样本”。 分级分责,就地化解群众“诉求” “以前经常会出现信访件转批或交办给责任单位后,对方履职不到位、推诿扯皮等现象,导致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不到解决。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市委办副主任、市信访局局长朱文蔚对记者如此说道。 我市实施“1+1”市领导接访制度,即参加接访时一名市领导必配备一名法律顾问(专业律师,由政府购买服务)共同接访。一方面由法律顾问提出法律建议,为依法化解疑难信访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为困难信访户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将应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的信访问题,导入司法途径,最大程度地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 “真没想到是市领导直接牵头解决了我的信访问题,现在镇政府还帮我解决了工作问题,我真的太感激了!”信访人张三(化名)如是说。针对张三的信访,市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现场研究方案,依法合情合理地推动信访事项进程,直至解决问题。 市四套班子领导每天轮流到信访局参加接访群众活动,亲自接待来访群众,当面听取信访诉求,召集会办疑难信访,包案化解信访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亲自接待群众,牵头化解一批信访问题。 安排组工干部每周一、三、五轮流到市信访大厅挂职锻炼,参加一线接访,直接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接触、心与心交流、点对点解惑。安排入职前副科职干部、预备党员等到信访局挂职锻炼,直接听取群众反映问题,锤炼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本领。 步入新时代,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区镇(改制前为乡镇),被赋予新内涵,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载体,是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我市率先在省内创建区镇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区镇信访联席会议制度“1+N”模式,积极探索信访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有效途径。以“1”镇党委书记牵头,向街道、村居派出“N”监督力量,发挥区镇联席会议牵头职能,确保信访工作无盲区、无死角。区镇信访联席会议实行不定期例会制度,由党委书记召集,所在辖区村支书、职能部门参会,研究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分析引发信访的原因、根源,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依托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平台,确保信访积案得到有力化解和重点信访人有效稳控。区镇领导通过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群众约访等形式,实现市镇两级领导接访下访无缝对接和全覆盖。“这边是我们今年以来的市领导公开接访台账,这边是区镇领导每日接访台账,每个领导接访事项单独装订成册,一目了然。”信访局副局长周凯一边介绍,一边向我们展示整整齐齐的台账档案。 余东镇党委书记陈爱涛和信访户真心交朋友的故事,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余东某夫妇反映邻居妨碍其建散水坡,导致其家出水困难,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该纠纷发生要追溯到2007年,由于承包地的多次调整、纠纷双方房屋均未按批复建造,多年来邻居间因界址问题摩擦不断,其间报过警、上过庭,加上少沟通、好面子、重风俗等因素,双方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不可调和地存在着。”陈爱涛说。 面对这个棘手的、不只判明非黑即白就能圆满的邻里纠纷。陈爱涛多次亲自驱车深入一线,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走访邻居;多次组织专题会办,分析问题症结,寻求突破口子;他多次与村干部交换意见,为这对年迈夫妇争取应有的权益。就这样,一个10多年的信访问题逐步出现了转机。终于,在他的努力下老夫妇家的散水坡建成,信访人露出满意的笑容。 “像陈爱涛书记这样的扎根在一线的领导干部很普遍。我市加强信访队伍建设,树立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并将信访接待平台延伸至区镇至村居,形成环环紧扣、步步加力的信访工作网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毛炜峰说。 分级分责,就地化解群众“诉求”,构成了基层信访矛盾化解的“海门模式”,成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地方实践。 传导压力,“夯实”信访问责体系 “之前区镇虽然也设有信访室,但说实话有些形同虚设,信息互通不顺畅,也没人愿意担事,相互推诿,出现老办法没用、新办法没人用、蛮办法不肯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信访问题往往小事拖大,大的拖炸。”我市制定实施“1+7+15+31”监督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职责,把日常责任制度做细、做深、做实,即“一天一通报”“一周一督查”“半月一汇报”“一月通报”,提升接访工作能力,全面推动信访不偏航;建立“Ⅲ级督查通报制度”,即分别由市信访联席办、市纪委、市委大督查办开展信访事项督查,强力推动信访问题的处理。 记者注意到,信访局副局长周凯的微信里有个“海门接访工作群”,目前共有区镇、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31个成员。在每天的接访记录后面,附有当天的接访现场照片,并在下班前对当天信访工作进行“一天一通报”。另据了解,年初信访局抽调2名工作人员,成立初信初访化解办公室,专门负责推进初信初访“1+7+15+31”督查督办,建立起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标准,推动信访问责走向纵深,促使信访责任落到实处,树立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导向,以问责传导压力。今年以来已对多个单位多人次进行专题通报批评。 据介绍,我市还专门出台了初信初访化解工作考核机制。初信初访事件,本是常见群众活动,按信访条例规定可在两个月期限内办理,但该制度明确凡发生初信初访区镇必须安排领导接访并于7日内反馈效果,由初信初访办公室负责全程跟踪督查。这一机制的建立,弥补了在初信初访因重视不够导致的重复访、越级访的产生,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力争不形成新的积案,规范初信初访事项受理、办理、答复、转送等流程,确保信访程序“零瑕疵”。2017年,在国家信访局召开的全国来访接待工作会议上,我市实行的“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权益保障卡”制度,压实首接首办责任,提高初访化解率等举措得到了全国性的推广。今年,上访人次明显下降,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3.5%和6.9%。 畅通渠道,寻找问题解决“捷径”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全市人大代表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全市人大代表助力化解疑难信访案件,这是我市发挥第三方参与信访接待和矛盾化解工作的新突破口。人大代表们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其参与信访工作往往能发挥另辟蹊径的奇效。 “在‘阳光信访公开评议’制度中,引入‘2+1’,即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信访阳光公开评议活动,参与广大社区干部、社工、人民调解员、律师等组成的百名阳光评议员工作组,参与信访接待和矛盾化解,对老百姓反映强烈、争议较大、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大信访事项,进行公平、公开、公正评议,并现场投票表决,给信访人和党委政府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有力推动疑难信访积案化解,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市信访局督查专员姜乐说道。 两年来,市信访局还设立“谈心室”,建立“8+3+3”工作小组,即8个小组,每组3件疑难信访积案,各组均有律师、心理专家以及群众工作者3人组成,开展结对帮扶和谈心疏导活动,点面结合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并不定期地开展回访活动,力求与信访人“交友交心”,帮助其营造理性、阳光、乐观、健康的心态,促使了一些老访户转变观念、息诉罢访。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信访问题化解,深化“老舅妈”“张建伟志愿者工作室”等第三方工作室服务品牌,设立民间调处组织,挑选社区、村里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的“五老”充实到调解组织,“五老”调解员就是村里面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军人,用他们的“乡土方言”去做老百姓的工作,确保基层信访维稳工作高效运行。位于三厂工业园区的“老舅妈工作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信访基层一线的维稳工作,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党,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里是信访工作的起点,我们也希望是每个案子的终点。”朱文蔚说。(海政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