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一位资深律师的法治信仰 | ||||
| ||||
| ||||
他曾是农村生产队会计,因为一张报纸,走进了律师行业。几十年来,他用法律知识为群众伸张正义,为政府分忧解难,为企业依法办事。他就是清竹律师事务所的张振斌律师。 张振斌为海门最早的一批律师之一,曾连续两年荣获南通地区集体二等功,先后被表彰为先进律师工作者13次。近日,在南通市司法局调研律师投入“一带一路”企业法律服务中,59岁的张振斌为投资境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的独到见解,再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张振斌不仅律师做得出色,还是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 法制报领他走上律师路 年轻的时候,张振斌是永隆沙农场的一名村会计。“说是会计,我还负责一些日常的琐事,比如说分发报纸等,我也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张振斌回忆道。有一回,在渤海2号钻井船翻船事件后,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除了《法制报》,没有任何一张报纸敢用犀利、求真的语言来进行评论。张振斌骨子里是一个喜欢追求真相的人,这激起了他对这份报纸的兴趣,于是他自费订了一份《法制报》(《中国法制报》,现《法制日报>——编者)。 有一天,张振斌在《法制报》的一角看到一则广告,就是国家司法部律师函授中心的招生启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倒也没有想着一定能考上,只是对法律这门专业越来越感兴趣。”张振斌说。那时候,没有电脑,一些课程和作业还是通过邮寄的方式传送,所有的笔记都是手写。在学习的三年半时间里,他每天早上5点30分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半个小时的辅导课,然后再去上班。张振斌女儿在她的作文里写道:“每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我的爸爸还没有睡觉,他在看书;每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我的爸爸还在看书。我的爸爸是一个不需要睡觉的人。”每次说起这个故事,张振斌便会笑得很开心,似乎和女儿在玩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一样。 张振斌言行合一,永远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众多当事人和律师同行们给张振斌最为中肯的一个评价。在23年的律师工作生涯中,他始终不忘初心,先后办理各类案件4000余起,承办过多起影响较大的民事、刑事案件,其中尤以经济合同案、农村土地承包案件见长。 1993年,通州人李先生在三星承包了150亩土地,承包期为5年。1995年,他又承包了234亩,承包期也是5年。然而,1996年,村里以李先生迟交承包款,而且土地出现了抛荒及掠夺性经营为由,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终止了与李先生的承包合同。于是,李先生一纸状书,认为村里单方面违规终止合同,侵害了他的权益,要求赔偿12.5万元。“当时的12万元可是个大数目,可以去市里买一套大房子了,哪有这么索赔的?”张振斌说,而这样的案例在海门,甚至在南通属于首例,张振斌作为代理律师,接手了李先生抛出来的索赔方案。 “当时这个案例轰动了整个南通的律师界,如何确定赔偿款,有什么依据,大家都拭目以待。”张振斌说,他花了两个月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来到村里、镇上、市里调取证据资料,还走访了相关干部和周围群众,找到了24位证人。开庭当日,南通电视台和海门电视台架着摄像机前来进行现场拍摄。在法庭上,张振斌展开了6个多小时的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认为原告迟交承包款、土地出现抛荒现象及掠夺性经营的事实基本成立,但村里确实在合同手续上略有欠缺。最后,法庭驳回了原告绝大部分的诉讼请求,判决被告赔偿3330元。 “对着摄像机,还要保持理智和冷静,那种感觉一辈子一回就够了。”张振斌笑道。 让百姓相信法律公平公正 业界对张振斌的评价是,不管案子大小,不管收入多少,只要有人求于他,他必定会帮忙。因为他总说,他对法律的信仰一直没有变过。他希望用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不再眉头紧皱,不再冤枉吃亏。 2013年,张振斌主动担当,来到临江介云村和三星叠石村,成为第一批村居法律顾问志愿者中的一员。在过去3年里坚持每月到结对村“坐诊”,为居民无偿提供纠纷调解、遗产继承咨询等法律服务,共帮助群众解决涉法问题60余个。 2014年7月份,家住介云村28组的赵先生来到临江新区管委会反映情况,称他家的房子都快塌了,要政府赔偿,引起了周围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围观。正好当班的张振斌和综治办的工作人员马上前去接待。张振斌先给这位村民倒了一杯水,说:“有什么情况慢慢说,这件事情并不会因为你声音大,或者情绪激动就能加快解决的速度。” 张振斌和风细雨般的宽慰,让这位村民平静不少。原来,有一家企业在赵先生家西边挖了一个大坑取土,没有及时填满。时间长了,坑里积满了雨水,快变成一个小池塘了,坑的四边开始坍塌,边缘靠近了赵先生家家门前的水泥地。赵先生发现自家的水泥地出现开裂现象,地面出现下沉,家里的门也不好关了,感到十分恼怒。 虽然周围人听了都觉得赵先生占理,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给予赔偿和补贴。但站在法律的角度,张振斌不能马上给出答案。赵先生用略显怀疑的眼光看了一眼张振斌:“你敢帮我吗?帮我向政府要钱。”张振斌笑了:“这有什么不敢的?我在这里上班,就是为了帮助你们的,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责任方。法治社会需要的是证据。” 当天,张振斌带着相机来到赵家,拍下开裂的水泥场地、边上的水坑、赵家的门……这是一个没有收入的案子,但张振斌没有少花功夫,他来到相关部门要到了当时取土的施工协议书,收集所有的施工资料,来到村里向村委会核实情况,请来专业人员对房屋裂缝进行鉴定,最后到三厂法庭,亲自为赵先生递上诉状。拿到赔偿款的那一天,赵先生激动地握着张振斌的手:“你不收我一分钱,却比任何一个亲戚朋友都尽心尽力,你让我相信,法律是公正、公平的,以后我遇到什么事情,都来找你。” 这几年来,张振斌为村里解决的矛盾不计其数,他甚至曾帮助村里,将一笔存放了几十年的赔偿款落实到每一个村民身上。“在几十年前,人民公社征用了社员的土地办厂,后来体制变化后,政府将这笔征用土地的钱打到了村委会,要求把钱分给农民。”张振斌说,但是事过多年,村委会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那笔钱一直存放了十几年。 2014年,有村民突然提出有这样一笔钱,但怎么分,谁都不敢说。张振斌又成了他们的救星。张振斌提出,这笔钱应该是根据下拨时的人口、户口和劳动力来分配,而不是根据现有人口。另外,要将分配方案公示,至少半个月,最后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这样好让外地的村民也来得及赶回家参加决议。要广泛接受群众的意见,做到公正、公平。在调解期间,张振斌多次来到派出所、调解中心协调,帮助村里顺利将这笔钱分到了每一个村民手中。 “做我们这行,很累,因为总是在不停地行走中,四处搜集证据,查找资料;但又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遵循法律的公平、公正,就总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张振斌说。 法本无情,爱满人间。张振斌一直心怀大爱践行法治精神,时时彰显着党员律师的先进性,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荣获海门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张振斌看来,一个案件的解决只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要真正让法律普惠民生,首先要在社会中营造知法学法守法的氛围。每到一处,张振斌都根据当地情况开展法治宣讲。在临江介云村,他根据当地农民彩礼纠纷多、土地纠纷多的现状,专门开设了婚姻家庭、土地确权专题法律讲座,以案释法。张振斌还进行了大量公益咨询解答,从城镇到乡村,将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常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东奔西走又不图钱,图的是什么?”他总笑呵呵地说,“我是一名律师,就要有责任、有担当,我更是一名党员律师,要为我们律师群体积聚正能量。” 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 年近花甲的张振斌,久坐、奔波、熬夜,已经力不从心,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点没有放松。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一些大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张振斌再次挑战自我,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张振斌为服务企业境外业务主要归纳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后方服务为主,起草、审改合同协议、函件,解答咨询,提出意见、建议;二是以非诉讼法律服务为主,参与协调矛盾、解决股东、劳资、交易主体之间的纠纷,有的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案,有的直接调解解决纠纷。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一带一路”,张振斌又开始了他的学习模式。他的身边始终放着一本小字典,有事没事就拿出来认几个单词,像个准备英语考级的大学生。而张振斌的书架上也多了不少关于他国法律的书籍。“只有了解企业所在国、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等,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自己的企业服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用法律手段解决,总是没有异议的。”张振斌说。 据了解,海门市仅在非洲投资立项的企业就有12家,涉及南非、利比亚等8个国家。随着海门的家纺业、建筑业、采矿冶金等产业向西亚、非洲等地区拓展,张律师也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南非、利比亚、刚果(布)、塞拉利昂、加纳等国家和地区,为境外投资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2013年以来,在从事“一带一路”企业法律服务中,张振斌律师主持调解了投资利益、承包合同、劳务结算等矛盾纠纷15起,调解成功率为100%。他参与服务的境外投资总额约2.86亿元人民币,为境外投资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人民币。 (市司法局 赵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