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地方法学会工作动态 2016年第4期 | ||||||||||
| ||||||||||
| ||||||||||
编者按 目前,各级地方法学会正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364个地市和1560个县区成立了法学会。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各级地方法学会,特别是市县法学会怎么发挥好作用,开展好工作,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领导批示 ▲ 4月27日,陈冀平书记在《河南省法学会关于推进县级法学会党组织建设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实现党建全覆盖是中央对群团组织的要求,法学会作为人民团体更应把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河南省委政法委、法学会高度重视法学会党组织建设,要注意总结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对至今省级法学会尚未建立党组的要加以督促。 领导活动 ▲ 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等会领导听取北京市法学会换届工作汇报。4月20日,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在学会机关听取北京市法学会换届工作的情况汇报。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鲍绍坤、张文显、王其江、张苏军分别就发挥高端人才优势、加强首都法律人才库建设、高站位解决法治建设问题、加强研究组织建设等事宜与张延昆一行交换了意见。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昆介绍了市委对市法学会工作的整体考虑。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苗林就市法学会换届筹备情况作了汇报。 中国法学会有关部室负责人纪大新、李仕春、张所菲、高付超、杨小平,北京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余飞、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杜石平、市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刘骞参加会议。 ▲ 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等会领导听取上海市法学会工作汇报。4月12日,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在学会机关听取上海市法学会工作汇报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鲍绍坤、张鸣起、张文显、王其江、张苏军分别就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法学基础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研究、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法治宣传、促进成果转化等有关事宜与陈旭一行交换了意见。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陈旭汇报了工作情况。 中国法学会有关部室和事业单位负责人李仕春、谷昭民、张所菲、周占华、吕兴焕,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林国平和党组成员、秘书长毛坚平参加会议。 ▲ 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等会领导听取吉林省法学会工作汇报。4月22日,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在学会机关听取吉林省法学会工作汇报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鸣起、张苏军分别就法律服务站建设、加强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结合等有关事项提出了意见建议。吉林省法学会长李申学作整体情况介绍,吉林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姜德志作工作情况汇报。会议还研究了“地方法学会干部培训班”的有关筹备工作。 中国法学会有关部室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纪大新、李仕春、张所菲、李涛、高付超、杨小平参加会议。 典型经验 北京市法学会工作情况汇报 在中国法学会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北京市法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团结首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繁荣法学研究、服务北京法治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为服务首都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政治引领开创新局面。学会将政治思想引领作为第一要务,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引导格局。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学术引领。及时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强法学研究动态分析与指导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繁荣首都法学研究的意见》以及《北京市法学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的指导意见》等一批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指导的规范性文件,确保法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不断强化思想引领。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在所有研究组织创立了党建工作小组,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及社会组织联合党总支,突出抓好对所属42个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的思想政治引领。结合历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等主题教育活动,引领首都法学、法律界以学习贯彻中央市委精神特别是法治建设的精神为己任,夯实法学界、法律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最大限度汇集起法学专家学者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主力军的工作合力。不断提升自身感召力,大力开展工作引领。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全市工作大局,通过举办论坛、沙龙、研讨等活动,团结凝聚首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主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几年来,学会团结凝聚、培养造就了一批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政治本色的法学研究领军人物。 二、智库建设展现新作为。学会以提升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重心,在全国法学会中率先提出建设核心法治智库。积极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首都法治实践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牵头组织课题攻关。通过市委政法委书记会审批确定市级研究课题,通过招投标方式确立了371项课题并承担省部级课题74项,通过创新课题运行机制,形成了由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组成的市级法学研究课题体系,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涉及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批有创新理论观点、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学术精品,推选的研究成果被中国法学会评为“优秀法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积极探索作为“第三方”参与资政建言的新途径,当好首都法治建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围绕“十三五重大规划”、司法体制改革、城市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地方法规的咨询论证,应市人大法制办、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的委托,充分利用首都法学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举荐应松年、马怀德、周珂、张长青等10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举办了“应急体系发展专项规划座谈会”等立法咨询论证会,专家学者的水平、研讨成果的质量得到组织方的高度评价。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着力提升法学研究对北京法治建设的贡献力。学会每年从课题中选取优秀成果汇编成书并公开出版,将优秀论坛成果推荐《法学杂志》优先刊发。几年来通过《首都法学动态》提供了50多条有针对性的法律对策建议,金龙、安顺同志均给予批示肯定,市法学会报送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法学会《要报》的刊发数量在全国法学会位居第一,《关于中美网络安全对话的建议》被中国法学会要报特刊采纳并报送中央领导。 三、研究组织建设达到新水平。学会以打造繁荣首都法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为目标,法学研究组织整体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法学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会积极推动成立一批依托实务部门的研究组织,所属研究会、社团法学会数量已由第六届理事会的21个增加至目前的42个,会员由5000余人增加至近万人,形成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法学研究组织体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学会制定了《关于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管理办法》、《北京市法学会研究会、社团法学会换届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推动研究组织建设工作会、秘书长联席会议、优秀研究组织评选活动、市情报告会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推动法学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加速成果转化、促进研究会规范发展的管理体系。注重增强工作活力,围绕大局开展工作富有成效。各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坚持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原则,利用学术年会、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层次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法律对策研究,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1200场,形成研究成果3000余项,活动率达到100%。北京市法学会体育法学与奥林匹克法律事务研究会、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积极协助冬奥申委承办日常法律事务,联合组建法律工作团队,提供法律支持。 四、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开辟新途径。学会以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契机,参与和服务社会建设成绩显著。创新了团结凝聚、培训交流、审查考核、品牌孵化、支持激励五项工作机制,打造出“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知名社会服务项目,几年来参与服务的法学、法律专家学者、党政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达7000多人,服务100多场次,化解社会矛盾1000余件,实现了社会、民众、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四方受益”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三统一”,在全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创建评选活动中获总评第一的好成绩,在全国法学会系统开展经验介绍。组织推进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筹备成立了“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推荐140多名专家参与信访工作,在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市委政法委的充分认可。积极推动“双百”活动和舆情引导工作,通过“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法治热点和敏感事件开展权威解读和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推进“双百”活动进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党校、进高校的常态化、制度化,突出做好领导干部“少数关键群体”的法治理念培养和法治能力的培训。 五、特色品牌彰显新活力。学会以特色为立足点,品牌建设全面推进。举办四大论坛——首都法学家论坛、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社科前沿法学分论坛,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为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和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得到中国法学会的肯定,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独立完成《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4)》的编撰、发布,全面展示了我市法治建设的最新成就,是北京市第一部全面、客观、权威反映首都年度法治发展状况的白皮书,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此项工作已成为学会一项长期专门任务。“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集聚整合首都法学研究、法律实务、法律服务三大领域的高端人才2000余名,为服务首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平台,中国法学会提出要将人才库建设的“北京模式”推向全国。《法学杂志》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创刊思路和办刊方针,坚持围绕现实和理论的重大问题组织专题,着力打造精品学术期刊,连续八年保持核心期刊的荣誉和地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组织了近300人次的境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开展了“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由学会推荐的法学家当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北京市法学会报送) 上海市法学会工作情况汇报 上海市法学会自2013年11月换届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换届以来的工作 (一)坚持“团结、引领、服务”的方针,确保法学研究和法学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1、确立“团结、引领、服务”的方针。本届理事会以“团结、引领、服务”为指导方针,切实把握法学研究的政治方向,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真正团结、动员起来,汇聚成推动上海法治建设的合力。2、加强对中央精神的传达贯彻,增强法学、法律界的看齐意识。 (二)努力发挥“三刊一库”的学术引领作用。《东方法学》已连续多年作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并成功入选全国检察系统《权威、知名报刊名录》。《上海法学研究》成为广大会员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上海法学专报》已编发28期,不少成果进入了决策层。《上海法学文库》出版了8部著作。 (三)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积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1、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开展法律政策研究。一是组织专家承接市哲社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上海民主法制建设研究系列”课题。二是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先后召开了“法治与社会转型”、“依法治国与青年成长”等30余次研讨活动。三是组织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主题撰写理论文章。2、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展应用性研究。一是积极推动自贸区地方立法。召开立法论证会、研讨会,多条建议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吸纳。二是成立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三是广泛开展自贸区法治问题研讨。先后举办“上海自贸区法治论坛”研讨会等。四是深入开展自贸区法治课题研究。根据市委政法委领导要求,完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的法治保障研究》课题。并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等列入学会年度十大应用法学研究课题给予资助。3、围绕司法体制改革开展实务研究。一是支持开展司法改革课题研究。将《关于深化审执分离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委托上海社科院开展了《司法公信力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二是努力当好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的“智囊团”。按照市委政法委要求,配合召开了上海法官、检察官公开遴选工作座谈会;制作上报了《上海市法官、检察官公开遴选委员会专家库名册》;协助开展了“司法体制改革中的政法队伍建设问题”调查研究。三是合作举办审判实务研讨。先后与市二中院、闵行区法院、黄浦区法院等联合举办研讨活动。4、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开展对策研究。举行了5场“创新社会治理系列专题研讨会”和6场“城市公共安全法治保障”系列研讨会。 (四)坚持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发展。1、努力打造高品质论坛。着力办好金融法治论坛、企业法治论坛、航运法治论坛、法律实务专场、自贸区法治论坛等品牌研讨活动。2、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组织专家成功申报市哲社办系列研究课题2项。每年招投标组织十大理论法学研究课题和十大应用法学研究课题。完成委托课题8项。3、积极合作开展研讨交流。举办合作研讨活动30余次。4、认真参与立法咨询论证。组织专家学者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安全生产法修正案等15部法律法规草案提出修订意见。5、组织开展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 (五)坚持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加强法学会的组织建设。1、统筹推进区级法学会建设。新成立了崇明县法学会和嘉定区法学会。指导已成立的浦东、松江区法学会开展学术研讨和法律服务活动。2、全面加强研究会建设。新成立自贸区法治等10个研究会,研究会总数达到43个。指导、推动各研究会开展学术研讨活动200余次。开发 “研究会管理信息系统”。3、积极探索加强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模式。新发展个人会员1100余人,总数达到7000余人;新发展团体会员8家,总数达到12家。通过举办“会员之声”研讨会和“会员杯”摄影大赛等活动,增强了法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六)坚持舆论宣传导向,积极构筑法治宣传新格局。1、坚持高标准办好“上海法学讲坛”。先后举办12期,本市法学、法律工作者近4000余人参与活动,反响良好。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与《上海法治报》合作,开辟“上海法学讲坛”专栏。3、开通“上海市法学会多媒体系统”。4、着力办好学会网站。共发布法学研究和学会活动信息3500多条,浏览量突破400万人次。5、充分发挥短信平台的作用。发送活动信息200余条,覆盖80万余人次。 (七)坚持深化合作,对外法学交流取得新进展。1、积极开展对台交流。应台湾两岸经贸交流权益保障促进会邀请,2次组团赴台进行专题调研。先后举办了2届“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2、认真做好外事接待。根据中国法学会安排,先后接待外事团组5批。3、开展有实质内容的外事活动。协助市委政法委组团赴荷兰、德国、俄罗斯、英国进行专项调研。学会领导参加中国法学会团组,先后赴5国调研。派员参加中国法学会在法国和美国组织的专业培训。4、积极参与举办国际性研讨活动。参与举办了中国—拉美法律研讨会、第二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等多场国际研讨会。 (八)坚持团结奋进,切实加强学会机关建设。1、切实抓好学会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抓好“三优一满意”和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机关创建活动。2、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市法学会将按照孟建柱书记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盼,更好地服务于法学法律界对法学会的新期望”,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首先,是加强对我们的制度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法治模式以及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自信。王乐泉会长在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上海要贯彻好王会长讲话的精神,在法学、法律界树立强大的法治自信。其次,要作出法治理论贡献。就近现代来说,法治的话语体系基本上是西方的。中国特色法治道路需要有科学的法治理论支撑。上海处于法治改革的前沿,有一大批优秀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承担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去创立中国的法治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的法治思想话语权。 (二)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首先,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当中的重大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紧相连,同我们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其次,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着孟建柱书记讲的“五大风险”,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三,要紧紧围绕着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改革要取得成功,不仅是司法体制改革本身,还有待于包括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公信养成一系列改革。 (三)要进一步加快提高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研究能力。首先是要坚持中国国情,弘扬中华法治文化。引导法学、法律工作者以中国国情为基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关键是更要符合国情。二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争取在法治理论上有自己的突破,打破传统思维,不断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模式。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提高法治的权威。四是要多出研究成果。每次研讨会、每次讲坛都有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我们要把其中一些特别有用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来,不能一发表文章,一出书了事,可以说开好研讨会仅仅是我们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就是要把研究成果提炼出来,发挥法学法律工作者在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智囊作用。 (四)补齐“短板”,提高法学会工作的整体实力。一是要着力推进区(县)法学会的建设。争取在今后几年做到区(县)法学会全覆盖。二是要切实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个研究会的专业作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推进各个领域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三是要抓好课题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作出我们应有的法治贡献。 (上海市法学会报送) 工作推动 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七大区域法治论坛主题。2016年4月6日下午,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七大区域法治论坛主题。会议对七大区域法治论坛主题进行部分修改调整,确定如下:1.长三角法学论坛(第十三届),主题:环境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承办单位:江苏省法学会。2.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第十一届),主题: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承办单位:湖南省法学会。3.东北法治论坛(第十一届),主题: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法治保障,承办单位:黑龙江省法学会。4.西部法治论坛(第十一届),主题:西部地区国家安全问题研究,承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5.环渤海法治论坛(第十一届),主题: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研究,承办单位:山东省法学会。6.中部崛起法治论坛(第九届),主题:农村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承办单位:河南省法学会。7.全国副省城市法学会年会暨论坛(第二十八届),主题: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研究,承办单位:济南市法学会。 浙江省法学会被列入浙首批第三方评估机构。近日,浙江省出台重大改革项目第三方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从今年起建立重大改革项目第三方评估制度,第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已委托第三方评估。浙江省法学会被列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对浙江省健全司法鉴定重审体制改革评估。这项改革由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出,旨在通过开门式评议,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改革的渠道,集中民智,群策群力,科学评价改革绩效,增加公众改革获得感,切实提高改革实效。按照改革实施方案,被列入第三方评估的项目包括列入省级及以上改革试点、试点期超过3年的改革项目;已实施一段时间,计划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改革项目;已在面上推开,需要评估改革成效、群众满意度的项目,尤其是民生领域改革等。项目分为区域改革评估、领域改革评估和单项改革评估三种类型。据悉,浙江省法学会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为法学会拓展职能、服务地方提供了平台。 河南省法学会积极推进县级法学会党组建设。河南省法学会把县级法学会党组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采取召开推进会,专项督导检查、提高考核分值等措施,全力推进县级法学会党组织建设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在全省各级法学会的全覆盖。目前,河南省南阳市各县(区)以及汝县、新乡、获嘉、夏邑等16个县级法学会成立了党组。 贵州省法学会宪法法理学、刑法学研究基地在毕节挂牌。贵州省法学会着力推动法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搭建省内法学研究部门与实务部门联系的桥梁,联合省警官学院在毕节市政法委、毕节市公安局建立省法学会宪法法理学、刑法学研究会法学理论研究基地。 重庆市南岸区坚持三化打造特色法学会。南岸区法学会按照“精耕法治、深研学问、积极建会”的方针,以规范化、专业化、实战化为要求,加强法学会建设,为推进依法治区、构建和谐南岸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法治实践。制定了《南岸区法学会会员管理办法》,对会员构成及入会条件、入会程序、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会员退会及资格取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先后邀请知名法学专家对会员进行授课培训,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进一步探索了“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有效方法,为全区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省五指山市、儋州市、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法学会成立。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儋州市、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先后成立法学会。分别选举五指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会明,儋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铁钢,白沙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鸿亮,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政法委书记杨俊元为法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