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六五”普法终考来临 法治文化亮点频出 | ||||
| ||||
| ||||
近日,海门市普及法律知识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六五”普法考评办法》和南通市《“六五”普法考核验收细则》,研究制定了一份《海门市“六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要求全市各单位、部门、乡镇(园区)、村(居)严格按照标准,认真组织自查和备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法治文化阵地基层全覆盖 在《细则》中,对法治文化阵地的建设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尤其是镇、村一级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要基本完善,法治文化阵地要实现“一镇一品”。今年底,我市将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基层全覆盖,即每个镇、园区都会打造至少一个法治文化阵地。 目前,我市共有3个南通市级的法治文化阵地,其中2个已经获评省级。在原有的工作经验和宣传基础上,今年以来,临江、余东、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等原来就有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的镇、园区都进行提档升级,增加投入、扩大范围、加大宣传,普法氛围更加浓烈。记者在开发区三和村看到,精心打造的三和法治广场十分醒目,法治文化长廊里的资料都是和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漫画、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老百姓自学、自律。 有的要做得更好,没有的也要加大力度、跟上脚步。近日,四甲镇货隆村社区门前空旷的水泥场上,也竖起了几块六角形的宣传牌,这是镇上在这里设立的一个“法制宣传栏”。在二楼东侧的图书阅览室书架上,《法制长河》《法律百题百问》《怎样打官司》《法律文书样本制作》等各类法律书籍供大家选择。 “三位一体”引导青少年学法 在《细则》中,对部门、镇、园区、村(居)同时提出了加强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要求,尤其重视学校、村居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在我市的每一个学校里,都设置了一名在校生法制副校长,每年学期初第一节课和学期末最后一节课便是法制课,一年四讲,主讲的内容包括《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宪法》中相关法律法规等。今年上半年,市司法局将这些常用内容进行整理,编发了《青少年学生手册》,迄今共发放了1.5万册。在暑期里,青少年通过自学和校外辅导站,认真地学习了这本手册。 学生学法,首先老师要懂得教法。今年五月份开始,司法局联合教育局和关工委联合举办了首届“法制宣传教育主题班会课评比”,深入地推进了法律进校园活动。46场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媒体普法吸引更多受众 在《细则》中要求,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可以是专栏、报纸,还可以是网络这些新媒体。司法局顺应时代特征,及时开发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吸引了更多年轻市民参与到普法队伍中来。 “市民在新浪微博、微信上搜索‘海门司法’就能找到我们。”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自去年以来,已发表微博信息1399条,其中多为日常法律小常识、法治小故事等,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收到法律的熏陶,接收法律的引导。 司法局还通过拍摄微电影,用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通过视觉的冲击,让普法效果更加深入人心。据了解,司法局投拍的第一部微电影《绑架》是以高利贷为故事背景,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提醒广大市民不被眼前暂时的利益诱惑,不受高利贷的“绑架”。目前,这部12分钟的微电影已经上传到了网络,市民可通过爱奇艺等播放器搜索观看。“第二部微电影正在紧张的筹备中,故事以目前正在进行的‘德法同行’活动为主题,通过一个小故事宣传国法家规,届时,市民同样也能在网络上搜索观看。”工作人员介绍说。(海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