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海门市全方位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治建设 | ||||
| ||||
| ||||
近日,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核评估市综治、依治成员单位的工作质效,海门市印发了《2015年度市直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工作考核实施办法》。今年该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平安法治建设质效得到了全力提升。 系统治理 政府、社会、居民良性互动 今年,海门市全面推行“政社互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让全社会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社会治理更加系统、更加主动。 该市切实明晰了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组织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选举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创立了“2+1”工作模式,即乡镇与社区签订“两份清单”,村(居)委会与理事会签订一份清单,明确职责,维护社会安定。按照社会组织孵化园的模式,鼓励打造镇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培育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的社会组织。继续加大“公益创投”项目投入,研究制订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事项目录。 依法治理 法治观念走进千家万户 在平安法治建设中,彻底实现依法治理,必须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才能让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为此,海门市利用今年下半年的第二届法治文化节系列活动,重点宣传“法治”理念,让平安法治的观念再次走进千家万户。 7月底,该市召开了海门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拉开了第二届法治文化节的序幕。随后,江海法治讲座、“一把手”讲法治、海门仲裁讲坛等活动纷纷开展,还制作了平安法治公益广告、打造法治文化示范点、打造法治文化班车等,用一些尽可能的方式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在巡回文艺演出活动中,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都被改编成了小品、情景剧,法治思维逐渐在广大老百姓的心中形成。除此之外,该市还组织了“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等4类共20项系列活动,全面普及法治意识。 综合治理 监控“村村通”实现全覆盖 在综合治理中,海门市不断健全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安全监管体系,提升了新市民的同城待遇,尤其对特殊人群的“三位一体”过渡性安置模式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流动人口,该市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现居住证“IC卡”受理、审核、制证各流程“无缝化”对接。推行的流动人口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三集中”模式,教育、医疗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了新市民的同城待遇。“政府+企业+基地”“三位一体”过渡性安置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五年内刑满释放人员安置率和帮教率均达100%,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100%。同时,全市超前完成了投资7000万的监控“村村通”工程,“村村通”覆盖率达100%,农村安全监控无死角。 源头治理 1.2万调解志愿者走进基层 将工作推向基层、让调解队伍走到最前端,从源头上将矛盾的星星之火扑灭,这就是平安法治建设中又一关键主题。海门市不断壮大调解队伍、继续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三级综合平台、推动信息化系统建设,更大力度地保证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今年,该市成立了一个由25名专家顾问组成的调解顾问团和160余名各界人士组成的群众工作团,分别来到各个乡镇主动接受市民咨询,及时解答群众疑惑,避免了矛盾的发生。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齐乡镇(区街)专职调解员,目前全市共配专职调解员51名,并在村(居)成立调解协会。据了解,目前海门市调解志愿者队伍共有1.2万人,他们走街串巷、深入农户家中、田头,及时解决矛盾纠纷,成为了邻里关系的润滑剂、弱势群体的暖心人、平安法治建设的有心人。(海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