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在社会建设中推进社会管理 | ||||
| ||||
| ||||
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谐相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看,从近几年各地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在更大范围内谋划,加快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首先,在社会建设中推进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因此,必须把社会管理纳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谋划和推进,不能简单地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否则很容易走向社会管控的老路。在社会建设中需要突出抓好改善民生,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其次,要在“五位一体”中推进社会管理。有人说,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的重心应该转向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当前应该重点抓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改革社会体制,为即将到来的政治体制改革高潮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必然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 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改革。2010年10月,中央政法委在全国确定35个社会管理试点城市;2012年中央政法委进一步确定4个直辖市和9个市(县)作为新一轮的社会管理试点地区,重点是探索和总结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城乡不同区域、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社会管理如何推进的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的乡镇街道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本地人口,有的镇街常住人口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而西部地区有的县、乡镇户籍人口本来就不多,加上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常驻人口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有的上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里常住人口只有十多万人,地广人稀。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革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资源配置,找准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社会心理差异,政策、制度和机构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正确处理好民生与民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维稳与维权、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力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最后,还要坚持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重心在基层。当前各地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主要还是停留在方式方法的创新,缺乏整体的设计,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多,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少。社会管理方法创新的效果取决于社会管理的体制,如果没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创新难以可持续发展,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央应该组织专门人员研究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党委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一个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既体现源头治理,又体现动态协调,还能实现应急处置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龚维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