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针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在全市农村推行了以“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中,寓监督于参与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三民工程”实施以来,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肯定。特别是201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对“三民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
一、“三民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三民工程”基本内涵是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具体做法是:
1、建立民情档案。
一是全面收集民情信息。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以村为单位,组织乡镇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分村情、户情、事情三大类建立民情档案。村情档案包括村情概况、近远期发展计划、村务及公开情况、村级资产、致富能手、困难群体等内容。户情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创业就业情况、面临主要困难等。事情档案包括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情况、重大事项决策、实施情况、群众评价等。目前,全市1743个村、61万多农户全部建立了民情档案。这一做法,改变了以往干部、工人、学生有档案,农民世世代代无档案的历史,增强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
二是实行网格联户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固定的若干户为网格管理单元。每个网格确定一名村干部,负责了解掌握本网格内村民的动态情况和意见建议,按月收集、更新民情档案信息,并及时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动态化管理。目前全市共确定22万多个网格和3万余名网格管理员,掌握信息101万条,帮助解决问题43万多个。
三是建立网络化运行机制。借助电子办公技术,分内网和外网分别建立民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三民工程”门户网站,实行市、县、乡、村分级授权管理,乡、村两级主要负责采集信息,市、县两级主要负责管理监督,全市民情档案实现层级化管理、电子化操作、网络化运行。同时,建立随机互认、点户分析、村情剖析等制度,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分普通、关注、紧急处理、重大事项四个等级,按照管理权限,视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定期沟通民情。
沟通民情,就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民情沟通活动以村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活动主题一般为上级布置的任务、村民的诉求以及要求提供的服务事项。
民情沟通前,在调查摸底、掌握民情的基础上,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对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民情沟通活动的议题,确定参加对象。
民情沟通时,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村委会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对事先确定的议题开展沟通对话、协商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每次民情沟通日都有专人记录,最后形成决议,并对每个议题的沟通、落实情况建立档案备查。
民情沟通后,村委会根据会议决议组织实施,村党支部负责监督。对需要办理的事项制定工作方案,并明确职责分工和具体责任人。属于村民个人事项的,由网格管理员或有关村干部牵头,向村民作出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好落实;重大村务问题,及时组织召开村民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政策性较强、需要上级支持的,由村主职干部或驻村干部牵头,与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及时向村民通报。全市共开展民情沟通2万余次,征求意见建议5万余条,当场解决问题17万余件。
3、为民办事全程服务。
一是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105个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配备900多名工作人员;在有条件的1555个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做到工作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承诺制度、监督制度等全部公开;还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负责受理群众的各类审批事项,方便群众办事和咨询。
二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国土资源、建设、计生、民政等部门按照便民服务的要求,扩大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授权,凡是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综合服务事项,均进驻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做到办事项目、服务环节、相关收费应进全进,实现群众办事一门受理、全程服务、一站办结。
三是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对村民需要办理且可以代办的事项,乡村干部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无偿、依法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并做好代办事项的反馈工作。对于法律规定不能代办的事项,乡村干部则提供指导、联系等服务,由群众自己办理。群众只需“动动嘴”,干部负责“跑跑腿”。2009年以来,全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受理代办事项326万件,已办结302万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15万人次。
二、“三民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三民工程”三个方面内容环环相扣,是一个有机整体、一项系统工程,推动了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1、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把建立民情档案作为基础工作,全方位构建起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平台,强化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组织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问题在一线发现、民情在一线倾听、服务在一线开展、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推动”。村党组织把定期沟通民情作为党群干群沟通的重要平台,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畅通了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针对村干部落实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村党组织通过民情沟通通报点评,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等形式,督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民工程”成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去年全市村党组织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具体方案5160多个,全部获得了通过,到目前已有983%实施完成。
2、完善了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增强了农村民主政治的生机和活力。在村级事务的提出上,村民只要觉得有话要说、有事要办,都可以直接向联系本网格的村干部或参加民情沟通活动提出来,乡村干部必须认真听取,现场答复。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上,村民可以就民情沟通主题充分参与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策。涉及到村集体资产处置、山林承包、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等村级重大事务,都要通过民情沟通进行“海议”和村民“公决”。在村级事务的实施上,村民有权对村干部的工作提出质询,要求作出解释或说明;可以通过民主测评对村干部的工作成绩作出评价,测评结果直接与报酬保障相挂钩;对于满意度低或村民意见较大的干部,村民有权要求其按照“辞职承诺制度”的规定,辞去现任职务,或依法提出罢免,真正把自治权力还给了村民。
3、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依法按章办事,实现了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制度化。民情沟通形成了学习宣传法律法规的“倒逼机制”,为解决好群众提出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学习自觉性提高了;而参加活动的群众也在参与中接受了新知识、新观念。各地坚持把建立民情档案的过程,作为督查指导村级组织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的过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五步工作法”、村务财务公开、村干部辞职承诺等村级组织运行制度。属于村级重大事项的,按照分工负责,组织好实施;属于村民个人申报事项的,按照相关法定程序,实行全程代理服务。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市4300多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通过民主决策,并按项目建立了监督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全程监督和公开,未出现一起因项目建设或村务公开而引发集体上访事件。
4、推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随着“三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在所有乡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设立了便民服务机构,为基层群众提供以“一站式”服务、全程服务、预约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为民办事全程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办事动动嘴、干部帮忙去跑腿”,推动了乡村干部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实现了上级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双满意”。如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村民陈某想改扩建楼房,通过村“民生工作站”申请了全程服务,不到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批手续。据了解,箬塘村今年2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乡村干部的努力下完成了27项,连续2年实现了“零上访”。
5、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一大批矛盾问题被处理在萌芽状态,缓解了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了农村不稳定因素,“三民工程”被乡村干部称之为社会矛盾调处的“减震器”。通过民情沟通,把村务财务以及为民办事的全过程向村民群众公开,让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管理村级公共事务,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各地群众纷纷为村里献计献策,许多村民表示“三民工程”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通过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乡村干部增强了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赢得了群众对村干部和村里工作的大力支持,改变了村民对机关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印象。在去年的村干部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为98.7%,同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