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海门市委政法委员会
吉林延吉市:创新“三站统管”新模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上水平 | ||||
| ||||
| ||||
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加快社会建设,吉林省延吉市坚持“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在全市78个社区统一设立综治信访站、民生服务站、群众工作站,创新推行“三站统管”社会管理新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公正缺的时侯、民生条件差的时侯、人们觉悟低的时侯”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创新统管模式,开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将社区机构、人员和职能进行重新整合,纳入“三站”统一管理,社区书记任“三站”站长,副主任分别任常务站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 (一)建立综治信访站,着力解决社会公正缺的问题。设立综治信访站,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城管、武装等部门职能,负责辖区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矫正服务、流动人口服务、来信来访处置等工作。通过代理上访、主动下访、矛盾纠纷排查、风险评估、平安创建等措施,着力保障群众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法律待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建立民生服务站,着力解决民生条件差的问题。设立民生服务站,整合劳动保障、社会事务、计划生育等部门职能,负责弱势群体救助、就业技能培训、便民利民服务、计划生育管理、救灾救济、劳动保障等工作。采取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健全救助机制、规范低收入家庭认定、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打造便民服务圈等措施,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群众工作站,着力解决人们觉悟低的问题。设立群众工作站,整合宣传、群团、红十字等部门职能,负责基层组织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等工作。通过出台《市民文明公约》,开展“三讲三爱”“讲文明、树新风”“市民大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市民精神文明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着力提高群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完善统管机制,开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局面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整合资源、合理授权、强化服务管理、完善保障等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地位,转变工作方式,推动“三站统管”有序运行,为更好地服务居民提供内在动力。 (一)整合社区资源,着力推进社会管理齐抓共管。一方面,对社区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残联、公安、司法、城管等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开展“一站式”服务。强化首问负责制和首办负责制,坚决做到“五办”,即社区权限范围内的立即办、涉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办、居民有困难的上门办、百姓无暇的代替办、需要长期服务的跟踪办,将“让居民跑”变为“替居民跑”。另一方面,对街区餐饮娱乐、洗浴住宿、商店、修理、综合服务等商业网点进行资源整合,补充社区空白服务项目,着力建设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圈。同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设立“民生365”“12319”等便民服务热线,24小时接待受理群众诉求。 (二)赋予社区权限,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权责统一。实行工作准入制。各部门职责范围的工作不得擅自下达到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填报《社区工作准入申请表》,上报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审批后施行,切实减轻社区工作压力。设立民生服务日。将每周五定为民生服务日,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工作需要,安排人员到社区现场办公,协助社区解决民生问题,街道定期上报《工作回执单》,督查局负责跟踪督办,工作情况纳入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全面构建委办局支持社区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领导直访制。对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采取社区领访等形式,于早晨5:00-8:00,直接到市主要领导办公室来访解决,确保疑难信访案件及时化解。截至目前,已解决疑难信访案件122件,占挂牌督办案件总量的94.5%。 (三)提升管理能力,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务求实效。相继出台《外国人管理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实施意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启动“数字社区”试点工作,对在职党员、流动人口、失业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不同人群实行分类管理,通过设立网络诉求平台、短信群发和研发老年人“孝心通”手机,全面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能力。在两类人员管理方面,建立了“1+N”工作模式,依托社区先后成立了矫正协调工作室、矫正检察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预防重新犯罪提供了基础保障。在重点青少年管理方面,建立“1+7”困难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帮扶机制和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确定了一批重点关爱对象,并通过建立“留守儿童驿站”“军爸爸、军妈妈”等形式,强化社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四)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普惠于民。一是充实社区警务力量。为解决以往社区警力薄弱的问题,在每个综治信访站进驻1名专职社区民警和2名协管员,全面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治安巡逻防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社区综合治理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针对社区卫生所现有医务人员少,难以满足居民就医需求的现状,建立了全市执业医师到社区(村屯)巡诊、坐诊的工作机制,规定执业医师每年巡诊、坐诊时间不少于7天,使居民足不出户的享受到廉价、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已派出83名执业医师深入基层为900余人进行了基本医疗服务。三是普及社区为老服务。以往社区为老服务局限于开展娱乐活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为此,我市采取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模式,切实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目前,已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个,计划3年内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普及。 三、强化统管举措,开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渠道 制定出台《延吉市“十二五”期间社会管理一百条》,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完善社区协同参与功能,增强群众参与意识,积极营造共驻共建氛围,确保“三站统管”发挥实效。 (一)理顺社区工作关系,着力增强社会管理针对性。一是职责划分更加精细。将社区原有的各项职责分类纳入“三站”,分工清晰明确,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改变了以往工作缺位的情况。二是人员管理更加合理。协理员的管理、考核权限由职能部门转移到社区,社区统一调配任用,职能部门责任业务指导,协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三是协同工作更加深入。工作人员由单一业务型向复合业务型转变,负责专项业务的同时,还要掌握站内其他业务,协助完成站内其他工作,避免了因专职人员不在岗而产生的工作停滞现象发生。 (二)提高市民参与意识,着力增强社会管理群众性。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在电视、广播、网络开设《三讲三爱》、《家园》、《我的故乡阿里郎》、《创建卫生城、共建和谐社会》等专栏,着力培育“社会是群众的家,群众是社会的主人”的观念,使群众认识到社会管理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事情,引导全民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二是强化自我管理。通过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小组自治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会的三级居民自治体系,现已组建楼道长、治安巡逻员等居民自治队伍1万余人。三是发展社会组织。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逐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进而带动广大居民参与社会管理。 (三)大树共驻共建新风,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共享性。一是强化街道党工委核心作用。不断深化“六共二建”创建内容,将驻街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吸收到街道党工委班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例如,新兴街道34名“大工委”委员中24名为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比例达到70%。二是强化机关单位帮带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双千”“双爱”“双实”“一包四”等帮扶活动,为社区贫困人员、低保家庭、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就医、就业等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共为社区提供帮扶资金490余万元,解决各类问题1万余件。三是强化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帮扶超市、健康服务站、发放小额贷款、组织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有效凝聚“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社区和谐人人共建”的强大合力。 |